一袭罗衣记华夏-2015年全国五好小公民“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主题征文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5日

海南省海口市第九中学 初二3班 吴晨嘉 指导老师:周曼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题记

什么是美?

这世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对美的理解。有人认为美是金钱物质的堆砌,有人认为美是外貌衣着的精致,有人认为美是人性品格的崇高……而我却说,对美的最好注解,不过是一身汉服。

是的,最美不过这一身华服!

汉家衣裳古流传

汉服是什么?说起汉服,多数人皆是一脸茫然。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它的特点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即右侧与左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衣袖大多宽且长、多用绳带系结代替扣子。三百多年以前,在那瓦舍勾栏之中,随处可见汉服的身影——这一件襦裙上有清粉的幼荷盛放在裙裾,那一身长袍上有孤高的小梅静倚在衣襟。

汉服赋予人含蓄内敛、端庄稳重、雍容典雅的气质,又散发出潇洒脱俗、飘逸灵动、清朗隽永的风采,是数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是中华献给世界的礼物。

那么,汉服是古装吗?并非如此。汉服的全称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发展而来,走过了我汉族四千多年的变革,见证了我汉族四千多年的兴衰,记载了我汉族四千多年的文明,是旗袍与马褂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三百年前满人入关,颁布了“剃发易服”的荒诞指令,我们的祖先经过了几十年的抗争后,终是将汉服与八十万具尸体共同送进了坟墓……

——但《四书五经》和“儒家十义”不会被埋葬!孔孟之道和伦理纲常不会被埋葬!汉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埋葬!能够将它们从杀戮和尸骨中重新拾起的,不是别人,正是你我!

我们的姓名,是炎黄!我们的责任,是复兴!

着我汉衣承传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我认为,纵观这茫茫华夏,服章与礼仪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身宽袍广袖,罗裙翩翩,集结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不仅是优美动人的中华传统服饰的体现,更是源远流长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文化的载体。

古人提倡的“孝、悌、忠、恕”等是“仁”的准则;豫让“舍生取义”是“义”的气概;西域回纥国“千里送鹅毛”是“礼”的情意;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的体现;商鞅“立木为信”是“信”的大气……

你我都知道,经历过五千年的沉淀,积累下的道德财富远不止这些。这“美”字赠与的不仅是一身汉服,还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要重新穿上汉服,更要倾听古人的谆谆教诲,领悟古人的千年文明,沿袭古人的优良传统。若说汉服是一朵花,那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底蕴就是盛大的花树,承载了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一棵花树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让枝条上的每一朵花盛放!

共携文化傲神州

当年的盛唐,有美轮美奂的各式汉服,有自由多样的文化习俗,有万国来朝,威而不犯的气势和能力。如今的我们,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汉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重新活跃起来——民国时期,不少知名先生,着汉服迎接革命队伍;1968年,台湾政府制定祭孔冠服;2003年,王育良成为自制汉服第一人;同年,一个普通的水电工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街头,真正将汉服带到现代;近年,汉服不断的出现在祭孔活动和毕业典礼,甚至T台上。

当历史的幕布拉开,一件件精美的汉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我忽然明白,这汉服代表的是本民族华丽、优雅的气质,更是先辈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若要重回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光,重回那历史长河中的煌煌盛世,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林立的高楼中重新放光!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除了玩乐与浮华,也该有“传承”和“责任”这些沉重的字眼!

我不愿梦回汉唐寻我衣,我不愿再不见飞舞的衫袂,我不愿千年文明断于现今,我不愿此生难见汉族复兴,我要这汉服同中华民族扎根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一起,浴火重生!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向上,必以振兴中华传统为荣光,以复兴中华精神为己任!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少年们,让我们穿起这身华美的汉服,携一颗对传统文化敬重和学习的赤诚之心,重回那个权倾天下,誉满世界的巍巍盛世!少年向上,尊古求美!

请记住,最美不过这一身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