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9日
 

教学模式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两评”模式的应用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海口九中历史组 符恋

【摘要】有效教学,即在特定价值观建构和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为了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得到一个全面的培养与锻炼,我校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学两评”模式。“三学两评”,即自学、展学、导学、互评和自评。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  “三学两评” 启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理念的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的有效教学,即在特定价值观建构和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有效教学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纳入课程改革方案的讨论当中,也得到教师们的认可与推崇。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1]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得到一个全面的培养与锻炼,我校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学两评”模式。“三学两评”,即自学、展学、导学、互评和自评。自学,指学生课前或课上用部分时间自学;展学,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导学,指老师在课上根据学情进行重难点、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及引领;互评,指课堂上学生“师徒”互相评价;自评,指课堂上学生自我评价。“三学两评”教学模式除了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三学两评”模式中学科小先生一拖N模式,不光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不愧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历史课的教学氛围,“枯燥”、“刻板”、“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词语是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显现出来的词语。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的眉飞色舞,老师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知识传授到位,教学任务完成的很好。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课堂教学无效现象或低效现象成为一些教师的心头之痛。如何改善这种课堂教学无效现象或低效现象,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更是迫在眉睫,因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关注。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我校“三学两评”模式的实践探索,现根据自己执教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的实践案例为例,结合以下第15课的教学学案,谈谈“三学两评”模式的应用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15  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案

【教师寄语】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目标】

1.识记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综合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明朝八股取士的相关史实,认识到明朝科举制度的衰落。

【自主学习】

明太祖加强

君权的措施

明朝建立:    年,       建立,定都    

加强君权

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废          ,设    

中央:废     ,撤        ,权分    

设立      机构

实行           (文化上)

明成祖统治

靖难之役:燕王     打败了       ,称帝,史称         

迁都         

加强君权

继续执行     政策

增设特务机构    

文本框: 明朝君权的加强 

 

 

 

 

 

 

 


【解难答疑】

 

 

 

【课堂巩固】

一、准确点击

1. 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2.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的官吏刘墉。但也有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剧名不恰当,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刘墉不驼背,不能叫“刘罗锅”     B.丞相制度在明朝已废除,剧名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驼背,亦非宰相           D.历史上并无刘墉此人

3.朱元璋为侦缉官民言行,特意设立特务机构                                   

A.军机处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4.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解决藩王问题

5. 位于北京西郊的明十三陵并没有明太祖的陵墓。明太祖的陵墓应该在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6周新公正执法、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周公,曾被明成祖派到浙江负责司法工作,他当时供职的机构称为                                                          

    A.行省             B.布政司        C.都指挥司        D.按察司

7. 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A.官员都乐于上班                   B.官员与夫人感情浓厚

C.官员压力大,缺乏人身安全         D.当官的生活很好,每天都有好事庆贺

8. 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封建帝王相似的是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东晋皇帝司马睿                   D.宋太祖赵匡胤

9.如果你是右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科举考试中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    )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10.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曾推出一期特别节目《废除科举制度100年》,其中一题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开始失去积极意义分别是在那一时期?”正确答案应该是        

A.隋朝、明朝      B.唐朝、清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明朝

11. 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中,明显不同于明太祖的是                        

A.实行特务统治    B.八股取士        C.削藩            D.迁都北京

12. 下列最能体现出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措施是                              

A. 废行省,设三司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实行八股取士                     D.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二、材料解析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三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结合三则材料,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评价反馈

 

等级

标准

能独立完成,答案正确

在他人帮助下正确完成

基本完成

不完成

自评

 

 

 

 

 

总结提问

一、正确理解课标,认识教材,合理利用教材

    “三学两评”模式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前提首先是教师本身要做足功课,即正确理解课标,认识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一直以来,历史教学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死教教材,学生死读教材,考试死背教材的现象。教师把教材教参作为教学的主要范本,并以此来规范教学,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按部就班,很少发挥教师自主性,使课堂教学氛围缺乏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纯粹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产生不想学、不愿学的想法。“三学两评”模式则改变了这种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费劲的局面,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教师在备课时吃透课本,充分理解教材课标要求,理解所授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有利于设计相关的教学提问,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知。由于在课前我已经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融入于教学学案设计当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寻找学案答案的过程中解决本课的疑难点问题,不再是硬生生地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讲解问题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课堂教学氛围重要性的阐述。同样,“三学两评”教学模式也注重教学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在学案中设计了学生自我展示环节,在上新课之前,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上台讲述与本节授课内容有关的历史小故事,一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来由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节,一改先前教师导入,学生回答的既定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本课中,上台展示的学生向大家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大臣家中打麻将引发的一段对话的故事,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好奇为什么在明朝时期大臣们家里的事情当朝的在位皇帝居然会掌握的清清楚楚,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构筑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一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等方面所表现的接受、反感、恐惧、紧张、抑郁、对抗等方面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让学生喜欢,接受,而不是反感、排斥,教师就要从各方面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修养,规范言行举止,刻苦钻研,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做具有渊博知识的老师,还要做一个对学生有感情的人。

  历史学就其整体而言,是以全部人类历史为对象的,具有广阔的时间及空间容量。就中学历史而言,初高中课本,洋洋数百万字,头绪繁多,上下几千年,纵横五大洲。历史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类学科知识无所不包。“身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只有以充足的知识为基础,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走进历史的百花园。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那些枯燥乏味的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活泼,那些历史人物也会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深奥的历史道理也变得简单明了,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被这样的老师折服。”[2]

情感是教师也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而且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觉到她们的老师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要具有高贵的人格,是一个对他们有爱有感情的人。教师要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增加与学生交流接触的机会,与他们打成一片。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理解学生的个自感受,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与学生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性,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自己的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让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与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同样在学案的设计中,疑难解答环节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改常态,由学生发问,老师解答,或者是师生共同找出问题答案,一起解决本课的疑难问题。在课堂巩固环节,给学生留以时间把题目做完,然后由学科小先生负责检查所带组员的完成情况,学科小先生把组员的完成情况,及其在检查时组员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报给科任老师。老师针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相关解答,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

四、科学的评价机制,增加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

新课程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并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3]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及其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就是“三学两评”模式中的“两评”。在学案的末尾设计了评价反馈和总结提问环节,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结束后,及时填写评价反馈,在课堂上遇到的疑问填写在学案中,能让老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善。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只要真地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知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不断深化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一定会在创新课堂中得到不断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2]
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3]胡启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