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两评”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9日
 

“三学两评”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

海口九中  黄少红

【内容摘要】“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课改实验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创新模式。它通过“自学——展学——导学——互评——自评”五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明确教师、学生两个教学主体的角色作用,突出“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学”的基本原则,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师忙着讲、学生被动记的低效教学局面。

 

【关键词】有效教学  三学两评  学生主体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从多个层面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追求。

在此大背景下,我校有效课堂教学实验小组经过了一年的有效教学课题实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课题结题的组成部分,承担了面向全省的“教学开放周”展示课的重担。本人用“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上了一节《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公开课。

“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有效课堂教学实验小组在考察洋思中学、深圳汇文中学、山西清源二中等名校的有效教学成功示范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本土模式。这一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以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能力和年龄心理规律为原则,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务实理论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做法,精心编写学案,通过“自学——展学——导学——互评——自评”五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明确老师、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各自的角色作用,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始终”的教学观念和“精讲多学”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忙着讲、学生被动记的“开会式课堂”的低效教学局面,达到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建立自身的学习系统,学得兴奋,学得灵活的教学目的。

在《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的学案编写上,我从教师寄语、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解难答疑、课堂反馈、自我评价、总结提问等七个环节进行设计。以“战争带来灾难,和平来之不易;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作为“教师寄语”,既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得到情感的升华;“教学目标”设计力求兼顾三维目标,简明扼要;“自主学习”部分以板书填空的形式呈现,涵盖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解难答疑”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希望能让学生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课堂反馈”设计了一定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评价”则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对自己进行“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评价;最后环节“总结提问”由学生提出尚未解决或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供教师参考,帮助解决。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以往在处理《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的教学时,我一般选取一则精彩的成语故事导入,接着饶有趣味地进行授课,往往会越讲越投入、越讲越兴奋,恨不得把这一时期生动有趣的历史一股脑地告诉学生,很容易就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次我运用“三学两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入、自主学习、展学、评价等诸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或协助完成的环节交给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而教师着重在重难点知识上发挥导学的作用,力求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我的理念是:与其像从前历史老师那样神采飞扬、天南地北、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如让学生一点一滴地从书本上获取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

在本课导入的环节中,轮值的历史小先生讲述了自己查找的历史故事“一箭之仇”,把同学们带入一个唯才是举、诸侯争霸的时代。每课一则小故事的讲述不仅可以创设课堂的历史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新课,同时还能调动学生读史、学史的积极性,通过搜集、提炼历史故事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展现学生自信的风采。

“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1由于之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阅读学习已渐渐养成了习惯,故短短六、七分钟内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本课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在历史小师傅批改、帮助修正完徒弟们的学案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各自的学习思考成果。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暴露学习体验、分享思维并进行提问的过程,是教师敏锐捕捉学生的基本学情,为下一环节导学找到突破口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导学是“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它的关键在于“导”而非“讲”。 传统的历史课上,教师一般会围绕着教学参考书上的“重难点”——“齐、晋称霸以及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进行着重讲述。而我认为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教师就不必费口舌了,重要的是要结合本课内容教给学生历史评价的方法。针对“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这一问题,我首先告诉学生们评价历史事件的三种基本方法,即一分为二评价法、分阶段评价法、主客观评价法。介绍了三种方法后,我请学生判断应选择哪一种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进行评价。在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后,我当堂让学生学以致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还掌握了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教师的导学是在了解学生自学、展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所做的深层次精讲,它的主要任务是不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走出他们自学阶段容易存在的误区,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与以往教师上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设计的互评环节是学习程度好、进步快的学生对需要带动的同学的一种辅导式学习活动,即学生师徒结对学习互助互评。陶行知先生早在1923年就创立了义务教育的“小先生制”,他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2换言之,能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最好帮助的人不是老师或是其他人,而是学生群体中进步最快的那部分学生。在前面自学——展学——导学的基础上,及时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为题目,让学生自测理解掌握情况,从学习心理上探究是很及时、很受学生欢迎的,能答对题目将带给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具体的操作是允许一个学科小先生召集他的N个徒弟一起对答案,探讨对错和原因,做错的题目由小先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用学生的语言再讲解一遍,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这一环节实质上是本课在自学——展学——导学之后的第四次学习活动,它只是稍稍改变了学习的形式,使一节课已经端坐了多时的学生能够在自由行动中交流学习。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内,这个时候放开学习形式更让学生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的继续学习。

最后的自评小环节是对学生养成“一事一小结”思维习惯的训练。在一堂课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迅速回顾、整理自己整节课的学习情况,学习积极、效果良好或在同学们帮助下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的自评为优、良,精神不够集中或仍有部分内容掌握不好的自评为中、差,并提示自己课后要加强哪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建构者,突出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3“三学两评”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而在课堂实效中,“三学两评”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模式,课堂有效度大大提高。课堂上,学生兴奋度很高,他们的思维很奇特、很有创新性,在自学、展学、互评等环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林一秀同学那充满激情的稚嫩童声使“一箭之仇”的故事比教师讲述的更引人入胜;符释之同学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给全部答对的徒弟仅打了“C”等级,原因是徒弟的字迹太潦草!(这恰恰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而往往又容易忽略的细节。)孙通同学对历史评价方法有独到的理解;吴芸芸同学主动请求组织小师傅们讨论“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后再由教师总结提炼······这些都让我们感叹学生可贵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

在随后进行的无记名调查问卷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喜欢“三学两评”教学模式的同学占90%;认为在课堂学习中,小师傅指导,带领小组讨论对解决学习困惑最有效的同学占32.3%,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方法有效的占31.6%,老师解答最有效的占28.5%;认为“三学两评”的课堂学到的知识比以前多的同学占97%;赞同目前课堂小组讨论、师徒结对、合作学习的同学占87.1%,认为“三学两评”教学模式对提高自身能力有很多帮助的同学占87.3%,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的占85.5%;认为通过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效果很好的同学占89.4%;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在不同程度获得了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发现问题能力。这些都直接从学生的角度印证了“三学两评”课堂模式的有效性。

不可否认,《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的课堂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学案编写上,课堂练习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以致容量过大,学生练习时间仓促;教师仍未能真正地放开手脚,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有时还“抢”学生的话题;个别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要尽量兼顾全体学生;教师对时间的掌控有所欠缺,超时四分钟。

有理论的导航和支撑,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师生的欢迎和努力,“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就如同一个茁壮成长中的孩童,却难免在成长过程中磕磕碰碰,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首先,教师要切实改变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创设让学生充分舒展能力的舞台。我们个别教师担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会使课堂失去历史的味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会减弱,三维目标得不到实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因而缩手缩脚,顾虑不前。在这我举两个例子:在八年级上册《第15  明朝君权的加强》的课堂上,历史小先生导入的故事是“有一位大臣在家里打麻将,打完后发现少了一张白板。次日上朝,朱元璋问这位大臣昨夜在家干什么。这大臣老实回答说打麻将。皇帝笑了,看你如实回答没有撒谎就赏你点东西,赏的赫然就是那丢了的白板!”很惭愧,作为老师的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故事!有一个叫温陶铸的学生,原来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基础都不太好,“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后,她积极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甚至把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打印出来交给老师,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考试成绩也由期中的63分提高到期末的89分。

第二,在学案编写的问题上,一定要仔细研读课标,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部分设计不拘一格,多种形式多种思维呈现,可采用填空、知识脉络、板书提示等。练习题的设置不讲求多,只讲求精,要做到以点带面,既能涵盖重要知识点,又能兼顾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还要在科学命题上下功夫,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编写出有梯度、高效益的练习。

第三,要把握好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对学生主体性的过分强调,容易使老师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如有的老师开始忌讳讲课了,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4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活载体。他们学业在先,教学有方,能够引导学生节时、省力、有效地积极发展。5因此,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强调学生的学,又要注重教师的教,把教和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视教材、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某课书的内容比较多,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以便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其他环节;又或者可让学生课后才进行互评及自评;另外,互评也可以是师生的互评,有时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更具有激励的作用。总之,只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进行教与学,不必拘泥太多细节上的东西,不必每节课都按“自学——展学——导学——互评——自评”的步骤进行。

第五,不可否认,我们的学生在个体上是有差异的,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的领悟、接受能力有限,未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需要课堂外的辅导,学生“师徒结对一拖N”学习模式在课后的延伸就是一种有效的补救。一个班可以安排一个历史科代表,科代表下安排五个大师傅,每个大师傅下面又有三个小师傅,每个小师傅分别安排四个左右的徒弟,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层层落实,最终科代表对科老师负责。这样一来,老师的课业负担减轻,可以更好地潜心钻研专业,而好生有舞台,差生则有人帮,可谓一举多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回答,发现问题,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把重难点知识在短时间内化难为易的学科素质以及临时把学生在展学阶段暴露的情况进行瞬间整理并结合到自己预设的精讲部分中去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知识能量,使自己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在课堂有效教学的改革实践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参考目录】

1】文喆.《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95.

2】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M] .

3】祝华卫著.《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J.《历史教学》2002年第2.

4】【5 朱开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J.《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