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海口市第九中学“润心杯”第十三届教学开放周化学科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3日

  为践行新课标,探索信息技术“2.0”环境下的高效课堂,展示我校教学特色与成果,同时加强校际间教学教研交流,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跨越式的发展。我校于2022年11月21-23日,举办“润心杯”第十三届教学开放周活动。

  秋风抚面颊,梅菊赞冬雅,尽是风光无限。教学促交流,AI智慧研讨凝智慧,皆为学习成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开放周化学科组活动于2022年11月21日如期举行。十一月带着丝丝的寒意悄然而至,但也挡不住海口的“化学人”相互学习的热情,此次开放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参与人数48人,线上参与人数59人。共107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流程如下:

1.观摩王翠茜老师的翻转课堂示范课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海口九中化学组组长陈翠老师主持评课、议课

3.海南师范大学韦吉崇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中学化学微观化学知识的逻辑化与系统化》

一、精彩课堂展示

  这节课主要分为课前与课中两个环节。首先,王老师布置前置任务,学生通过线上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原理探究(药品与原理)的微课学习,并完成对应导学案。通过学习,学生明确药品选择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将前期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课学习中。通过几个对比实验得出最适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后续课堂中的探究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课堂中,主要围绕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逐一展开教学活动。这堂课重点难点在于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并用其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整堂课从导学案点评到合作探究实验,生生互动频次较高。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存在了疑惑、修正、反思,不仅推动了知识的内化,增大了学习的求知欲,此外,学生在“做中学”也体现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特学科素养。

  课中学生们积极展示,充分交流,质疑补充,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体。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基于化学反应原理和收集气体的性质通过合作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用该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最后学生基于真实的感受说出自己小组所组建的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王老师充分利用平板优势数据统计,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形成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总结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评课、议课

  陈翠老师主持评课,陈老师首先对前来参加九中化学科开放周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先向大家解读王翠茜老师的教学设计,再介绍北京四中网校提供的AI智能教研平台。并结合北京四中网校提供的AI智能教研平台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这节课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来帮助学生建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查、装、检验、验满)。王翠茜老师课前设置了两项任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前置任务一是要求学生梳理学过的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并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在实验室里制取,为什么?这不仅是对前面学习过的化学反应的复习,而且引导学生对已有认知进行分析获得新知,从新知走进未知,是有效的教学。前置任务二是微视频四组对比实验,基于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速率的认知,同时诊断和发展了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课中创设两个学习任务,一是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及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二是小组合作利用本组组装好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倡导学生做中学,学生们有了体验后再对实验操作进行交流反思,比较不同发生装置的优点和不足,诊断和发展了学生们合作、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反思能力。

AI教研基于数据+实证,重点在于切点分析,即将课堂实录与教师的点评一一对应。它能够破解传统教研的三大痛点:教研无数据,点评不够精准,教研成果不易传承。

本次课堂,我们通过AI收据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有达到80%,生生互动的数据达到40.75的高值,说明王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基于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侨中美丽沙分校的郑叶老师的评课:整节课的设计清晰明了。这节课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来帮助学生建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我觉得尤其实验步骤的这个检验气体再收集气体,这个地方设计的很好,应该是去检验这个气体是否是为二氧化碳,再去收集这个气体。。所以我每节课的思路都不同于传统课堂,思路清晰明了,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一堂课。

  海口市第九中学分校的黄老师的评课:今天,非常荣幸的来听这样的一节课,整体上的设计,是缓缓向前,听到以后,我感觉是受益匪浅。首先,就是导入的时候利用了这首诗。引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然后整个过程的话,就是从选择药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选择药品时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实验装置的选择的这个设计,是非常吸引人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另外的话就是课中学生互动积极有效,学生互相提问,补充回答精彩绝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专题讲座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由海南师范大学的韦吉崇教授进行《中学化学微观化学知识的逻辑化与系统化》的专题讲座。

韦吉崇教授是海南省乐东县人,九三社员,教育硕士生导师。1999年6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4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进入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2021年9月转入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初高中化学一体化教学、高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效教学方法、中学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方式、中学化学实验操作考评方式改革和高考化学有效复习方法研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辅导研究等。

  韦教授先分析了目前中学化学微观化学的教学现状:

1.对微观化学内容不求其解,有时教师无法回答学生的深刻问题。

2.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时无法自圆其说,给学生造成很多疑问。

然后从如何逻辑化和如何系统化两个方面来进行讲授。

一.如何逻辑化?

韦教授从具体的案例“2NaCl”的涵义出发。发现很难去表述。先提出解决办法:提出物质微元的概念。然后对“微元”定义解读。“微元”概念新的提出的科学意义等方面进行讲授。

二.如何系统化?

韦教授根据具体的案例:关于NaCl中的Cl能否称为Cl原子的问题。提出原子变形的概念,以NaCl和HCl中Cl 原子的比较为例。

  韦吉崇教授的讲座精彩、细致、严谨、贴合课堂实际。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互动交流频繁。

幕后花絮

  好课是“磨”出来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精彩的课也需千锤百炼、集思广益,博取众长,才能绽放光芒。所以此次公开课前,科组组织了2次磨课活动。

  每次试讲课后,化学组组长陈翠都会组织老师们评课。对王老师的课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评析,梳理课堂脉络,强化重难点。肯定长处,点明不足,提出优化方案。 在磨课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探讨教学中的疑难,解决上课老师教学中的困惑,大家在研讨中顿悟,在交流中成长。

通过两次磨课,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辅助学生系统性建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教学目标拆分为三要点,每一要点再细化注意事项,将逻辑与细节借由“探究实验”这一媒介进行融合,不仅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地位也得以有效体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此次课堂教学安排了学生实验,课堂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实验室的实验员们提供的实验保障,吴娃老师、杨人懿老师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是此次化学活动的幕后英雄~

  感谢从四面八方奔赴来参与活动的老师们,感谢学校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全体九中人的辛勤付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教学中,海口市第九中学化学组将立足学情,聚焦课堂,把课程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聚焦新课标由“学科教育”转向“学生发展教育”的理念,赋能我们的335翻转课堂。结合AI智能教研,创新教学方法,继续深耕课堂教学,不断锤炼教学智慧,让新课标走向深处,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书育人道路上,且行且思,不断成长!

美篇:陈善婷

审核:陈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