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红色基因——海口市第九中学初三年级秋季研学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8日

研学笔记

  • 研学时间:2021年11月16日

  • 研学对象:海口市第九中学初三年级

  • 研学目的地:临高角(海南解放公园)+海南临高木偶戏+儋州东坡书院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学阶段是文化自信深耕细作的根基。为了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近距离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接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熏陶。2021年11月16日,海口市第九中学组织初三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本次研学活动。


厚植红色文化的基因


红色历史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真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早已融入血脉和基因。红色历史发端于近现代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崇高追求之中。

临高角,这里是琼州海峡突出的一个夹角,三面环海,约七公里长的海岸线岬角顶端有250米长的天然拦潮礁石堤直伸大海,素有仙人指路之说岸边一公里长的沙滩,东西两侧是天然的游泳场,一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一边波涛滚滚,气势磅礴,岸上有古烽火台,琼海冠建造一座高22米,宽1.88米的铁灯塔是著名的国际航标!

1950年4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全线登陆,解放海南岛,为纪念解放海南战争中付出血肉之躯的先烈们,临高角解放公园就设立于此成为缅怀历史的红色景区。

临高角这里接受过战争洗礼的海滩,沙石,让同学们能够亲身体验,缅怀那些为解放战争,解放海南岛的先烈们英雄事迹,而促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文化自信的一个很重大的内在原因,就是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因此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是同学们在本次研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站,同学们来到了临高县文化艺术中心,观看当地的“木偶戏”表演。

临高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临高人偶戏是中国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与壮语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语言,讲起来有些许像泰语。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同学们通过对“临高木偶戏”的表演观看,以及研学导师的介绍,了解到了当地传统戏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坐落在海南西线的东坡书院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公元1098年,苏东坡在儋州“醵钱作屋”创建“载酒堂”,敷扬文教,促成儋州教化日兴,人才辈出。书院现保存载酒亭、载酒堂、东坡祠、钦帅井、钦帅堂等古代建筑和人文景观,院内文物藏品甚多,楹联、碑刻、雕塑、井泉、器具、图书、字画、文献等,资源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同学们将在这里和研学导师一起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东坡祠于1317年(元延佑四年)春,始建于桄榔庵。1327年(元泰定四年)由南宁军判彭应雷迁于载酒堂后,并于旧址移来坡公像。此后,历代都于殿内设苏东坡、黎子云、苏过三尊塑像,以志景仰。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时更名为"东坡书院"。之后,儋州的学者相继在此设帐讲学,使之成为历代海南及儋州最高学府。清代儋州进士王云清、举人唐丙章也曾掌教于书院。据《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东坡书院的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八角飞檐,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角角相错,各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内共有12柱,分别于亭内四角,每角有三根,三根之间各不相同。除匾额和楹联外,亭中还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堂内正中间是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的雕像,左右两侧有耳房。

东坡书院历史悠久,珍藏着苏轼在儋州期间的文物文献,在海南文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学们在参观东坡书院的过程中树立了文化自信,接受了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更有力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民族的魂才会更好的传承下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多措并举深耕细作,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稳固推进中学阶段文化建设,切实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每一场走进实地参观拜访的研学活动都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