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动向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3日
      摘 要: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趋势和动态的分析,来梳理和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国际发展动向,同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比较,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主体性/过程互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先进教育理念的主要场所。当代中国探索教育改革的一个原点就在于研究课堂,研究课堂的改革理念。综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首先就教学理念的变革而言,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又主要是通过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关注个体及关注生命过程的成长、注重结构开放、实施效率监控等等变革途径,来大力推行本国课堂教学的改革,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活力。上述改革同时又通过行为导向、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创建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与效能。 
      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趋势和动态的分析,来梳理和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国际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教学理念的变革动向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所谓公民教育,包含以下八个内容,即公民自我教育的能力、公民对家庭的责任、公民对民主价值的追求、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公民处理经济生活的能力、公民对社会统一与多样性的适应、成熟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环境保护等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换言之,上述8种价值观的培养又形成了各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比如,英国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首先把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亦为世界所公认。但是综观英国的学校教育课程,却几乎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而澳大利亚也同样不设专门的道德或公民教育的课程,所有的公民教育内容都穿插在政治或法律等的课程中进行。法国的历届政府亦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们的做法则是把一些道德原则贯穿于各项班级活动及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在选拔教师时首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比如他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要处处成为道德的典范。日本的学校虽然开设有专门的公民道德课,但文部省强调道德教育要谋求与其它学科保持密切联系,并强调道德教育要日常性地深化和渗透到其它学科,换言之其它各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
      去过欧洲的人一般都对德国的环境之干净与漂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而随着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环境问题,如60、70年代的水污染,70、80年代的核废料处理,当前的臭氧层破坏等,他们都制定有相应的环境教育的重点。由学校推动的环境教育不仅成为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德国的学校,环境教育完全是采用渗透式的方式进行的。换言之他们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课程。这种融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乃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起到的正是“润物细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潜在的方式则更容易被接受,并产生更深的影响。具体地说,他们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在兴趣小组开展《水质破坏与莱茵河的疏导》的研究课题;又如通过平时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的学习,在调查与实验中贯穿环保意识;再则是通过劳动,德国中小学每周都举行室内大扫除,其虽由清洁工来做,但师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干净的环境,比如随时拾起垃圾,保持环境优美等,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能更加持久、探入地影响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形成。
    (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小班化与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对学习者学习状态的关注。由于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理论归理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真要面对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学生,还要同时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此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
    (1)探索之一是努力推行小班化制度。如一些国家借出生率下降的趋势,首先在一些中小学推行小班化授课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规模上限制班级人数。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班级规模一般限制在20-30人以内的为多。
      美国还为此专门制定了小班化的法律,如联邦教育部于1987年5月通过了一项名为《1998年降低班级学生人数暨教师素质法》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的有关规定,美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行缩小班级规模计划,这也是美国1999年联邦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前总统克林顿的提议,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拨出12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学区在此后的7年中聘用10万名新教师。而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少到每班18名左右。此后,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追加2亿美元预算,从而使2000-2001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了14亿美元,以帮助学区再延聘8000名新教师。上述举措受到了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们在美国联邦教育部举办的网上“教师谈”中,都对缩小“班级规模”的举措表示了赞成的态度。他们认为,如果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而若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个性教学水平,这简直是难以做到的。
      在日本,文部省对小班化制度也做出了规定。一个教学班的标准人数为40人,而哪怕有41位学生也必须分成两个教学班。事实上,日本的小学一般人数都控制在三十人左右,这与近年来日本社会的少子化趋势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当然它也同时反映出若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则教育就会得到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2)探索之二是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这一改革措施又是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在教学方式上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层,其每一层又代表着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而学生则可以从教师所提供的多种学习任务和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层并非是由教师根据某种标准对学生进行的固定划分或分班分组,而是由教师编制课程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或同时进行多种选择。“分层教学”的课程模式力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学生能自主控制的学习氛围,并为每一位学生所选择的学习层次提供学习帮助。尤其重要的是,在“分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
      以最底层的C层为例,处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如这一层的学生越积极,教师分配的任务也就越多样。其既为动手操作型的学生(即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提供手工制作任务,同时也为视觉学习者提供音像资料,以及为听觉学习者提供各种报告。总之,不论是通过动手操作还是通过阅读或听讲才能学得最好的学生,都能从这些可供选择的任务中,挑选出符合自身偏好的学习方式,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对处在B层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C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教师只充当一个帮助者或教练,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至于处在最高阶段的A层,则是培养学生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 
      对于向学生指派任务的完成程度,一般都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口头检查来评估,其间并可帮助学生改正在思考中出现的错误。在课下,教师每天都会安排个别化的面谈时间,以使学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他们认为分层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强化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也能够像一名教练一样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益。  
      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1993年的调查显示,约 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行分层教学。而在英国,分层教学也开展的非常普遍,不仅在中学,甚至在小学对6、7岁的孩子教授数学和科学课程时都采取的是分层教学。
      日本也同样进行着分层教学的实践。日本的初中班级在进行数学课和英语课的教学时亦都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教学。由于日本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学校不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在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次,因此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所学的层级。
    (三)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老师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是绝少见到了。相反,执教者都会倾其心血和智慧力图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并力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让学生“发现”知识,与此同时这一教学理念的改革也成了理论工作者的又一关注焦点。
      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之所在。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由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把答案或权威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师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英国课堂的关注重点。如某所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先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来推理和判断哪一个工程的计划更可靠。整个1小时的时间里差不多有50分钟都是由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在计算工程的工作量;有的在判断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有的则在进行评价。最后留出的10分钟则由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理念在英国课堂十分多见。比如以听写为例,在国内,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念、学生写,而在英国,则都是running dictation,即以伙伴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们两人一组,一个做runner,即跑去记忆黑板上的句子,另一个人则做scribe,即速记员——迅速写下runner读出的句子,由于整个任务必须两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生命合作意识。而将个人竞争再转化为小组或团队之间的竞争,学生们则就又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同时更学会了礼貌和体谅。
      日本教育界也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又来源于想象力,只有在一个安全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因此日本的课堂着力构筑具有民主氛围的教学环境,其中心的原则就是“学生必须拥有平等获得奖励和利益的权利,包括教育资源、信息和学习的材料”。在日本的初中课堂,对学生尊重的表现就是提供一个赏识人的尊严(Recognition of Human Dignity)的教学环境。如在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把整个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活动全部告知学生,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拟定基本的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学习背景,并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而在整个教学评价中,教师也总是充满鼓励性地激发成绩落后的学生,比如用鼓励的话语说“比上一次有进步”、“这次表现不错”、“棒极了”等。
    (四)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往往是封闭的,其不仅表现为空间形式的封闭,而且更体现为学生心灵的窒息和压抑。因此如何把一个僵化封闭的课堂转变为一个开放与生动的,同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场所,这也一直是各国教育学界关注的改革重点。
      美国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最近所作的一项实验报告显示: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更积极,他们愿意呆在学校的时间更长,而且心情也更好。这个报告是基于10年来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一项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了如下的事实:即无论家庭的收入和背景如何,只要家长积极参与教学,学生就更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并在学校得到更健全的发展。由此美国全国合作学校网提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六种父母参与教学的手段,具体地说,这六种手段是:(1)父母参与学校的技能培养;(2)父母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3)父母参与了解孩子的学习需要与进步情况;(4)父母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5)父母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6)父母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
      再就欧洲的现状而言,长期以来一些欧洲国家亦十分重视家长的参与。自上一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课题研究,同时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调动家长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苏格兰,家长在以下方面与学校积极配合:如对学校教学资源与材料的配备和使用提出建议;在教室内参与听课;为学生郊游或远足提供支持;尽家长之所能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而在奥地利,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则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教师:如走进教室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帮助;为教学提供特殊技能或专业知识;邀请学生到自己工作的场所参观学习;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开展创新活动等。而在比利时,家长甚至为学校提供阅读、艺术、郊游、道路安全、校图书馆的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在英国,家长的参与不仅被看作是一种权利,而且还被各所学校看作是对社会资助及负责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英国流行在家长中开展“学习支持助手”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家长中招聘课堂教学的辅助人员,应聘的家长需要先学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包括《国家读写教学策略》和《国家算术教学策略》等指导性纲要及各科教学程序,经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参加培训的家长普遍认为教学助手课程提供了管理孩子和了解孩子如何学习的极好机会。而对该项活动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担任教学助手,不仅极好地支持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而且他们的工作亦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学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所极小的乡村学校, 1998年-2002年期间小学毕业学生的达标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英语学科的达标率从61%上升到 72%,数学学科从61%上长到82%,而科学学科则从61%上升到了91%。
     (五)开展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
      如何开展健全的教学评价,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这也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关注的改革重点。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宽松的,并以积极鼓励为主,而学生也学得轻松,少有学业压力,这一印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在不少国家,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同步进行,并且一体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如日本文部省教育课程审议会在2001年发表的《关于儿童学习与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的咨询报告中即明确提出建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所谓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其强调的是不只是把评价作为对教学结果的判断,而且还要把它视为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考查。因为评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是要作用于教学的改善和儿童自身学习的改善。所以不能等到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才给予考查,而是要在教学之前、教学之中,就密切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潜在状况和进行状态,并及时对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判断,从而调整教学。
      如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吕贝克小学,其一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成绩记录,每当一学期结束时,老师则单独约见家长进行会谈,并给家长一份学生在校表现的评语。而从二年级开始记录成绩,但教师又将其划分为六个等级,每一等级又包含多项考核,如考试成绩、上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情况等。老师则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综合分数。换言之,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学生所获的等级分数与老师的综合判断有关,而与学生的智商却无关。有一位佛罗伦萨的校长在回答一位中国校长关于“如何评价学生”的提问时笑着说:“这个问题只有在中国会产生,评价好与坏在欧洲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我们的眼里,愿意来上学,就说明他喜欢学习,那就是好学生。”
      不过近几年来,由于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深感学生学习质量的下滑,因而也采取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水平的监控。尤其是为了提高公立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近20年来,美国各州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进行了多项有益的改革尝试,并就建立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其不断提高的绩效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就前者而言,其主要涉及中小学教学的考试和测验等微观领域,而后者则触及学校和学区乃至州的总体教学评估等宏观层面。正是通过这种双重并举的大范围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开始呈现逐年提高的势头。
    二、国际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的,教学的创造基于方法的更新,方法的更新促成教学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当今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又一改革重点即是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其目的是以课堂教学实施作为切入口,以此探索改革传统的“以老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划一、封闭及包办”的教学方法,从而试图建立当代“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多形式、主动吸收信息”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模式。在这一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以下一些改革方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德国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范式,其虽说以职业教育的学生为对象,但其所呈现的基本理念却对普通学校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具体做法是以生活或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遵循的是“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即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并尽可能地让学习者“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则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评价。需要指出的是,行动必须与学生的经验融合并反思其社会效果;行动还应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交予学生独立完成,如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直到完成后的评价等都由学生具体操作和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就能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具体环节及其基本要求以及整个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做中学”理念。项目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和教师具有四个中心计划要素:一是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授课方式;二是由教师准备项目计划;三是和班级一起协调实施步骤;四是通过修正使整个项目更趋完善。项目教学法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调的工作能力,锻炼学生掌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解决问题和计划的行为环境中,形成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模拟职业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分析,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就要求所有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如何认识、如何深入、如何解决等,学生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案例分析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的能力,同时可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与学习理解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决策过程的思维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旨在营造人为的教学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氛围中学习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模拟教学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教学改革策略,它全面考虑了教育与生活的特有属性、要求与规律。模拟社会环境并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卡片展示等富有针对性的协作教学行为,来综合地作用于学生,其对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解决问题的事务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五)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教学”是法国较早推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更具亲和力。它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环境中进行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解释、理解和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法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并主要对语言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有一堂关于色彩的讨论课,教师给学生几份从杂志上复印下来的广告(带有图片和文字的),让学生根据图片展示的角度,光亮和色彩及图片的背景去猜想或者说出原作者的构思和创意。 
      在课堂中,教师从不长篇大论地独自发表观点,而是经常启发性地开个头,举几个范例,然后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再把好的观点集中起来加以归纳和整理。这一教学方法好在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想出更新的点子,创造出更有新意的观点和见解。
    三、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凸显了如下特点:注重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促进课堂的空间开放;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气息与生命活力。简而言之,它始终围绕如何促进课堂内儿童成长这一生命主题,同时并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儿童主动发展这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之中。
      通过对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而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一、重新定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融入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中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却没有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主动的意识。因此,在现今的德育内容中除了强调爱国主义、政治思想以外,还应有关于人权意识、宪法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公德意识、民主、自由与平等意识等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应突破原来单纯设置专门课程来进行强制教学的模式,而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式地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中国式的课堂传统强调教师的灌输,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表现的良好机会,而且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从而背离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思维活动的空间,进而培养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而在国外,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简言之,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这应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
      第三、允许置疑,鼓励创新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课堂更为强调教师的权威,并表现出学生对于教师和书本知识的过于依赖。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则可能会阻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在西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去质疑、辩解,而且还让学生主动“说”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由此并鼓励学生挑战教师、挑战教材,甚至“异想天开”地驰骋于发散性思维的想象空间。换言之,这一做法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创新型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我国适度打破课堂中对教师和知识的绝对权威的顺从态度是有必要的。
      第四、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教材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应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回归具体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演练,其对消化教材、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技能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工厂与车间的旁边,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种方式可以借鉴来改变课堂教学依纲照本、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形态。工科教学可以如此演练,文科教学也同样能结合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将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空间。
      第五、敞开学校大门,构建学社连携机制
      学校与社区实现连携与互动,以使社区成为学校教育延伸和拓展的平台,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改革重点。在这一方面,上海等地区已经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浦东新区的所有学校在平时的晚间和双休日,都打开校园大门向社区居民开放;还有一些学校与所在社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关系,如社区为学校学生创造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使青少年儿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够得到社区教育的有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但是,目前的问题是我国的学社连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社区与学校互动的体制亦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第六、着眼发展、转变评价观
      考试的意义究竟何在?在我国,高考、中考的功能更多地是为了选拔,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形成了以考试内容为主要教学依据及由此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弊端。近年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新的评价模式,其目的即在于改变这种“唯试为教”的现状。固然,在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的年代,考试这种形式还有存在的必要。但我们所逐渐需要改变的是,将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功能更多地定位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能力的培养和促进。换言之,在“以试促教”及“一试多法”(即不唯死记硬背的笔试为唯一的评价形式)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和应试的弊端,而由此实现对学生学习本身的关注与促进。
      总之,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它又确实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而不应使其成为死水一潭。学习西方国家的课堂改革经验,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环境的创建,而使学生人人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健康成长。一言以蔽之,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个体驰骋的空间,以让他们更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领悟,而使课堂真正回归生命的本位。

    作者简介:吴遵民,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留日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