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生生言,风景依旧“三月三”——海口九中“停课不停学”专题学习活动(三)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21日
海口市第九中学根据海南省教育厅、海口市教育局的要求,开展“停课不停学 离校不离师”的线上学习活动。为了增强同学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推动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保护、传承和发展;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于2020年2月20日,各班级在班级群面向学生,在线开展“触摸传统传承非遗”——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2006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海南的琼中、三亚、乐东、东方、五指山、昌江、白沙等民族市县都曾经举办过“三月三”节。 如今已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关于“三月三”的传说众多,在传说中蕴含了黎族诸多文化事象的起源,比如黎族的纹面习俗、独有的乐器鼻萧、特殊作物山兰,祖先崇拜、“五色饭”等。因此,“三月三”节这一干百年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是黎族人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

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纷纷讨论起“三月三”的由来。关于其来历,有多种说法。早在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这盛大的节日庆典,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男女老少能歌善唱,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歌乡”之称。黎族民族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腔调优美,方便众口相传,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仅在唱腔旋律方面,就有几十种。他们在欢庆“三月三”时,都要摆酒席、敲锣打鼓、欢跳民间舞蹈,是保留至今的习俗活动。

不少同学分享亲身参加过这场规模宏大的节日庆典的经历。这一天,黎族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带着山栏米酒、竹简香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他们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当夜幕降临时,年长者聚饮叙旧,年轻男女则成群结队相会,以歌声来传达情意,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听说这天,老人们携着腌好的山菜和酿好的米酒,来到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家中,席地围坐,欢聚饮酒。如果你足够幸运,还能够遇见黎族的阿婆织黎锦唱黎歌,在她们身上你还可以看到地道的黎文化。

今天的活动,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标志。不忘本不忘根,铭记初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同胞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是黎文化最生动、最典型的展现。但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人们也即将度过特殊的三月三。这一年我们虽然没有欢庆,没有动听的歌声,也没有纵情的舞蹈,但现在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团结,更有民族凝聚力,无一不期待三月到来。


寒冬即逝春分将至待来年三月再把歌来唱再把舞来跳怀揣感恩心系祝福明年再会